服务热线
近年来,上海十院、同济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开展行政后勤岗位裁员,比例最高达30%,引发行业对人员结构优化的广泛讨论。这一改革源于国家卫健委“压缩非临床岗位编制”的政策要求,以及三明医改“541薪酬分配”模式的推行,旨在解决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过高、绩效分配不均等问题。规范实施裁员需遵循政策法规,结合岗位评估、流程设计及配套保障,平衡效率与公平。
岗位价值评估是裁员的首要环节。需根据岗位对医疗服务的贡献度、技术含量及不可替代性,建立量化评分标准。例如,财务科、设备科等具备专业技能的岗位,与纯事务性岗位(如档案管理、行政接待)的评分需差异化处理。评估模型可参考“科室岗位价值+个人资历系数”的组合指标,明确各岗位的优先级排序。
评估结果需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公示岗位裁撤清单及评分依据。重点裁撤冗余岗位,如重复设置的行政科室、社会化外包可替代的保洁及安保岗位。对于争议较大的岗位(如院长秘书),应说明调岗至导诊台等一线服务的合理性。
选择后勤服务部门作为试点,优先推行绩效改革。例如,将后勤岗位的绩效分配与临床科室满意度、服务响应速度等指标挂钩,打破“平均主义”。对于绩效连续不达标的岗位,启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程序。
试点期间需建立申诉通道。被调岗员工若对绩效评分存在异议,可提交工作记录、第三方评价等材料申请复核。医院需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答复,避免因流程不透明激化矛盾。
裁员方案需包含转岗培训与安置计划。对于工龄超过10年或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可提供“健康管理师”“社区医疗协调员”等转型培训,帮助其进入社区卫生机构或民营医院。
调岗需遵循“薪酬平移”原则。例如,原行政主管调至导诊岗位后,基本工资保持不变,绩效部分按新岗位标准发放。对于不接受调岗的员工,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参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N+1”规则。
裁员流程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1条“经济性裁员”规定。医院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交裁员方案至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合同到期不续签需在到期前60日告知员工,并保留书面通知记录。
对于孕期、工伤医疗期等特殊群体,严格执行“不得裁员”条款。若涉及此类员工,需调整裁员范围或暂缓实施,避免法律风险。
裁员节省的资金用途需公开透明。医院应向职工公示行政后勤人力成本占比、裁员后资金分配方案,例如“70%用于临床绩效提升,30%投入设备采购”。资金流向需纳入年度审计,接受卫健部门监督。
建立长期跟踪机制。道恒医管中心的案例显示,裁员后3个月内需评估改革成效,包括临床员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运营成本降幅等指标。若关键指标未改善,需重新调整岗位设置。
医院行政后勤裁员需以政策为纲,立足岗位价值评估,通过试点改革逐步推进。既要避免“急刹车”引发服务中断,也要防止“关系户”回潮。通过数据透明与合法流程,实现资源向临床一线倾斜,最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