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在日常生活中,“插队”“走捷径”的现象偶有发生,而在医疗服务领域,这类行为更显敏感。少数医务人员为亲友“加塞”就诊、优先检查的情况,即便在同事眼中曾“习以为常”,可一旦触碰公平底线,便会引发公众对医疗秩序的质疑。
近年来,多地通过明确规范、严肃处理此类行为,正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成为医疗服务的鲜明底色。
看似“小事”的代价:违规“帮忙”终受惩戒
医疗服务关系着群众的健康权益,每一次“插队”都可能消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长春市公主岭市曾发生这样一起事件:患者小丽在彩超室等候就诊时,遭遇两人插队,一小时后询问进展,却被医生冷漠回应“等着吧”。当小丽质疑插队者是某医务人员的亲属时,对方不仅不反思,反而言语冲突。事件经投诉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迅速介入,对涉事人员作出全院通报批评、取消季度绩效、调离岗位并辞退的处理,以儆效尤。
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芜湖某医院曾有物业导诊员在疫苗接种现场为亲属插队,让烈日下排队数小时的群众心寒。当地卫健委调查核实后,对其通报批评、扣发绩效并给予留用察看处分,明确“再犯即辞退”。
更有医院资历颇深的门诊医生,因私自安排熟人插队引发患者不满,争执中拒不认错,最终因“严重破坏医疗秩序、损害医院形象”被辞退。这些案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医疗服务中的“人情优先”,早已不是“无伤大雅的小事”,而是触碰规则红线的严肃问题。
规范先行:用制度筑牢公平防线
为何“插队”“加塞”需严惩?因为这类行为看似影响有限,实则是对医疗公平的隐性破坏。排队患者在不知情中被“挤占”资源,心中积怨会逐渐转化为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长期以往可能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正因如此,近年来多地主动亮剑,从制度层面斩断这类行业不良风气。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中医管理局出台规定,明确严禁医院人员带熟人插队、挂“人情号”,对违规者轻则警告,重则暂停执业;陕西省将医护人员帮亲友“协调挂号、安排病床”等行为纳入行业乱象整治范围,从源头遏制“特殊照顾”;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细化处罚标准,违规带人插队一次扣罚当事人当月绩效500元,科室质量分同步扣减;河南某医院则规定,累计两次违规帮忙插队者,将被罚款700元。这些制度并非“小题大做”,而是通过刚性约束,让“按规则就诊”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人情与规则:寻找平衡的温度与边界
制度的严格执行,也引发了关于“人情”与“规则”的讨论。有医务人员坦言:“学医初衷里,确实藏着让家人看病更方便的心愿,若完全不能帮亲友,难免觉得不近人情。”网友也有类似疑惑:“铁路职工家属乘车有优惠,为何医务人员帮家人挂号就不行?”
这样的困惑值得理解,但更需明确边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关乎生命健康的基本权益,容不得“特殊化”。不过,规则之下并非没有温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罗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遇到亲友需要帮忙,我会提前沟通,把他们的检查、复诊安排在午休或下班后,利用个人时间处理,绝不占用正常就诊资源。”这种“不影响他人、不破坏规则”的帮助,既守住了公平底线,也保留了人情温暖。
更有医务人员表示,制度反而帮他们“解了围”。“以前七大姑八大姨总来托关系,拒绝难,帮忙又违心,现在有规定在,一句‘医院有明确要求’就能说清,反而少了很多尴尬。”可见,规范不是“冷冰冰的约束”,更是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保护。
公平是最好的“口碑”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公平是“以人为本”的前提。患者信任医院,不仅因为医术精湛,更因为相信在这里能得到平等对待;医务人员守护规则,不仅是遵守制度,更是在维护行业的职业尊严。
如今,随着各地规范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医院里,“按号就诊”“按序检查”成为常态,患者排队时的焦虑少了,对医生的信任多了;医务人员在规则框架内工作,职业获得感也更足。这正是制度的意义:它不是要斩断人情,而是要让人情在规则的阳光下运行,让每一份医疗资源都用在实处,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尊重。
守护医疗公平,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每个人对规则的敬畏。当“不插队、不加塞”成为共识,当“凭需求就诊、按规则办事”成为常态,医疗行业的清风正气定会愈发浓厚,而这,正是患者之幸,更是行业之福。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