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亲近自然,安全先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假期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出城市的钢筋水泥,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山川的壮美、森林的静谧、溪流的灵动。爬山徒步、露营野钓、探索丛林,这些户外探险活动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生活增添了许多别样的色彩和难忘的回忆。然而,大自然在向我们展示其美丽与神奇的同时,也潜藏着各种未知的风险。国家户外运动安全报告显示,近年来,户外探险意外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爬山扭伤、蜂蜇虫咬、失温中暑等是较为常见的突发状况,每年因这些意外导致受伤甚至危及生命的案例屡见不鲜。许多人在享受户外乐趣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危险,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和准备,当意外来临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正确应对,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机。本篇作为“假期出行医疗应急知识系列”的第二篇,将聚焦户外探险场景下常见的医疗应急问题,深入探讨爬山扭伤、蜂蜇虫咬、失温中暑这三大高风险状况的成因、症状及科学有效的自救与互救方法。希望通过详细的知识讲解和实用的应对技巧分享,能帮助每一位热爱户外探险的朋友,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运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安全,让每一次户外之旅都成为安全、愉快且难忘的经历。
一、爬山扭伤:科学应对,避免伤情恶化
(一)扭伤的常见场景与危害
在爬山过程中,地形复杂多变,山路崎岖不平,有很多陡峭的山坡、崎岖的岩石、松软的泥土和隐藏的树根。当我们行走在这些路段时,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扭伤。比如,在攀爬陡峭山坡时,脚步没有踩稳,身体重心偏移,可能导致脚踝扭伤;在跨越岩石或树根时,膝关节用力不当,容易引发膝关节扭伤;还有在不平整的山路上行走,脚部突然受到外力冲击,也可能造成脚部扭伤。扭伤看似不是严重的伤病,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轻度的扭伤可能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影响行走和活动,给后续的行程带来不便。而严重的扭伤,如韧带撕裂、关节脱位等,如果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会导致韧带愈合不良,关节稳定性下降,留下后遗症,如习惯性扭伤、慢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日后的生活和运动能力。
(二)扭伤的现场判断与初步处理
当在爬山过程中感觉某个部位突然疼痛,疑似扭伤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立即停止当前的行走或运动,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受力,防止伤情加重。接下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判断扭伤的严重程度:
- •疼痛程度:如果只是轻微的疼痛,不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可能只是轻度的软组织损伤;如果疼痛剧烈,让人难以忍受,关节活动明显受限,那么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韧带损伤或骨折。
- •肿胀情况:扭伤后,受伤部位很快出现肿胀,说明内部可能有出血或组织液渗出。肿胀越明显,通常表示损伤可能越严重。
- •关节活动:尝试轻轻活动受伤的关节,如果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动,但伴有疼痛,可能是轻度扭伤;如果关节无法正常活动,或者活动时疼痛难忍,可能存在骨折或严重的韧带损伤。
在初步判断扭伤情况后,应立即进行现场初步处理,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 •休息:立刻停止活动,找一个安全、平坦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避免受伤的关节继续承受身体的重量和压力。比如,如果是脚踝扭伤,就不要再尝试行走,应原地坐下,将受伤的脚抬高。
- •冰敷:用随身携带的冰袋、冰矿泉水瓶或用毛巾包裹冰雪块(如果没有冰袋,也可以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冰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冰敷时间约15 - 20分钟,每隔1 - 2小时可重复冰敷一次。注意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皮肤。
-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或干净的毛巾、布条等,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的加压包扎。包扎的目的是进一步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同时提供一定的支撑,稳定受伤的关节。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受伤部位的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包扎后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加剧、皮肤发紫等情况,说明包扎过紧,应及时松开重新包扎。
-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比如如果是脚踝扭伤,可以在脚下垫上背包、衣物等物品,使脚部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
(三)不同扭伤情况的处理差异与后续注意事项
根据扭伤的严重程度,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轻度的扭伤,经过上述“RICE”原则的初步处理后,一般休息1 - 2天,疼痛和肿胀会有所缓解。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可以逐渐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但要避免受伤部位过度用力。如果疼痛和肿胀在几天内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了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中度的扭伤,如韧带部分撕裂,除了进行现场的“RICE”处理外,最好使用夹板或树枝等物品对受伤关节进行简单的固定,以减少关节的活动,避免韧带进一步损伤。固定时要注意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即关节处于自然、舒适的位置。然后尽快寻求医疗帮助,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X光、磁共振成像等),以确定韧带损伤的具体情况,并接受专业的治疗,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对于重度的扭伤,如韧带完全断裂、骨折等,现场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移动受伤部位,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加重损伤。如果怀疑有骨折,不要试图自行复位,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受伤部位的稳定,可以用木板、树枝等硬物对受伤部位进行简单的固定,固定范围要包括受伤关节的上下两个关节,以减少关节的活动。同时,要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在扭伤恢复期间,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休息时,要注意受伤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延缓受伤组织的恢复。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逐渐恢复受伤关节的功能和力量,但要避免过度训练,以免再次受伤。
二、蜂蜇虫咬:警惕“小麻烦”,防止“大危险”
(一)常见蜂虫种类与危害
在户外探险时,我们会进入各种自然环境,如山林、草地、花丛等,这些地方是蜂类、昆虫的栖息地,很容易遭遇蜂蜇虫咬。常见的蜂类有蜜蜂、马蜂(黄蜂)、胡蜂等,昆虫则有蝎子、蜈蚣、毒蜘蛛、隐翅虫等。蜜蜂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感到自身或蜂巢受到威胁时才会蜇人。蜜蜂蜇人后,毒刺会留在皮肤内,毒液会引起局部疼痛、红肿、瘙痒等症状。马蜂和胡蜂的毒性比蜜蜂强很多,它们体型较大,攻击性也更强,一旦被激怒,会群起而攻之。马蜂和胡蜂的毒液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酶类、神经毒素等,被蜇后不仅会引起局部剧烈的疼痛、肿胀,还可能导致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会危及生命。蝎子的毒液含有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被蝎子蜇伤后,局部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红肿,疼痛可向周围放射,严重时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抽搐、昏迷等。蜈蚣的毒爪刺入皮肤后,会释放毒液,引起局部灼烧样疼痛、水疱、红肿,严重时可导致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毒蜘蛛的毒液成分复杂,不同种类的毒蜘蛛毒性差异较大,被毒蜘蛛咬伤后,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红肿、水疱、瘀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隐翅虫本身不会蜇人,但它的体液含有强酸性毒液,当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如果用手拍打,毒液会接触皮肤,引起隐翅虫皮炎,局部出现条索状红斑、水疱,疼痛、瘙痒剧烈,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溃疡等。
(二)蜂蜇虫咬的现场处理方法
当在户外不幸遭遇蜂蜇虫咬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是被哪种蜂虫蜇咬,以便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 •蜜蜂蜇伤:如果被蜜蜂蜇伤,首先要检查伤口处是否有毒刺残留。如果有毒刺,用镊子或信用卡等较硬的卡片轻轻将毒刺拔出,注意不要挤压毒刺,以免更多的毒液进入体内。然后,用肥皂水、清水或3%氨水等碱性溶液冲洗伤口,以中和蜜蜂毒液中的酸性物质,减轻疼痛和肿胀。接着,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局部症状较轻,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后,几天内即可恢复。如果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应立即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救助。
- •马蜂(黄蜂)蜇伤:马蜂的毒液呈碱性,被马蜂蜇伤后,不能用肥皂水冲洗,而应该用白醋、柠檬汁等酸性溶液冲洗伤口,以中和毒液。同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被马蜂蜇伤多处,或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可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应立即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 •蝎子蜇伤:被蝎子蜇伤后,应立即用布条或绳子在被蜇伤部位的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绑扎,以减少毒液的吸收,但绑扎的力度要适中,每隔15 - 20分钟要放松1 - 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然后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尽量将毒液挤出。如果有条件,可以用拔火罐或吸奶器等方法吸出毒液。之后,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抽搐、昏迷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 •蜈蚣咬伤:被蜈蚣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以减轻疼痛和肿胀。然后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缓解疼痛。如果局部症状较轻,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后,几天内即可恢复。如果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应及时就医。
- •毒蜘蛛咬伤:被毒蜘蛛咬伤后,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尽量将毒液挤出。然后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 •隐翅虫皮炎:当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千万不要用手拍打,应轻轻吹走或用其他物品将其移开。如果隐翅虫的毒液已经接触皮肤,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然后可以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涂抹伤口,以减轻疼痛和瘙痒。如果局部症状严重,出现糜烂、溃疡等,应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三)预防蜂蜇虫咬的措施
为了避免在户外探险时遭遇蜂蜇虫咬,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在进入山林、草地等蜂虫较多的地方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衣服的颜色最好选择浅色,避免穿着鲜艳的颜色,因为鲜艳的颜色容易吸引蜂虫。其次,要避免使用香水、化妆品等有浓烈气味的物品,这些气味可能会吸引蜂虫。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尽量避免靠近蜂巢、蜂窝等蜂虫栖息的地方。如果发现有蜂虫在周围飞舞,不要惊慌,不要拍打,应保持安静,慢慢远离。另外,在露营时,要选择干燥、通风、远离草丛和树木的地方搭建帐篷,避免在蜂虫容易出没的地方露营。睡觉前,要检查帐篷内是否有蜂虫进入,如有应及时驱赶。
三、失温中暑:应对极端环境,守护生命安全
(一)失温与中暑的成因与症状
在户外探险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极端的环境条件,如寒冷、炎热等,这些环境条件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失温或中暑。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在户外,失温通常发生在寒冷、潮湿、大风的环境中,比如在高海拔山区、寒冷的冬季野外等。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散失的热量过多,而又没有足够的热量补充时,就容易发生失温。失温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失温时,患者会感到寒冷、颤抖、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动作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中度失温时,患者的颤抖会逐渐停止,意识开始模糊,反应迟钝,说话含糊不清,身体协调性下降,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跌倒等情况;重度失温时,患者会陷入昏迷,心跳和呼吸变得微弱,甚至停止,体温会急剧下降,可能低于32℃,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患者很快就会死亡。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在户外探险中,当天气炎热,阳光强烈,气温超过32℃,湿度较高时,人体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时,患者会感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轻症中暑时,患者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会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腿部、手臂等肌肉群;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意识模糊等;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会出现皮肤干热、无汗、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二)失温与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当在户外发现有人出现失温或中暑症状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于失温患者,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温暖、干燥、避风的地方,避免患者继续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如果患者穿着湿衣服,应尽快帮助患者脱掉湿衣服,换上干燥、保暖的衣服。然后,用毛毯、睡袋、保温毯等保暖物品将患者包裹起来,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患者喝一些温热的糖水或热饮,以补充热量和水分,但不要让患者饮用含有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加速身体热量的散失。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中度或重度失温症状,如意识模糊、昏迷等,不要试图给患者喂食或喂水,以免引起呛咳或窒息。可以用热水袋或温暖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帮助患者恢复体温,但要注意水温不要过高,避免烫伤患者。在进行这些急救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救助。对于中暑患者,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患者平卧,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患者呼吸和散热。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患者喝一些清凉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不要让患者一次性饮用过多的水,以免引起呕吐。然后,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如果患者体温较高,可以用温水或酒精擦拭患者的身体,通过蒸发散热的方式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如果患者出现重症中暑症状,如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救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三)预防失温与中暑的策略
为了预防失温,在户外探险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暖准备。在寒冷的天气里,要穿着足够厚的保暖衣物,如羽绒服、毛衣、保暖裤等,注意保持身体的干燥,避免穿着湿衣服。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等天气,要穿戴防水的外套和鞋子。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因为过度疲劳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失温。同时,要合理安排行程,避免在寒冷的夜晚长时间暴露在户外。为了预防中暑,在炎热的天气里进行户外探险时,要尽量避免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剧烈的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在这段时间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要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服,以利于散热。要随身携带足够的水和清凉饮料,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尽量选择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另外,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天气里要特别注意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的户外活动。
结语:掌握应急知识,畅享户外之旅
户外探险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是一次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旅程。然而,在享受这份独特体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爬山扭伤、蜂蜇虫咬、失温中暑等突发状况虽然看似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在意外来临时保持冷静,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安全。希望每一位热爱户外探险的朋友都能将这些应急知识牢记心中,在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目的地的环境特点、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装备等。在探险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遵守安全规则,不冒险、不逞强。让我们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用冷静和勇气应对挑战,尽情享受户外探险带来的乐趣,让每一次户外之旅都成为安全、难忘的回忆。愿每一位户外探险者都能平安归来,带着美好的故事和珍贵的回忆,继续探索大自然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