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假期遇上车轮与路途,安全是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逢国庆、春节等长假,数亿人次通过公路、铁路、航空奔赴山海。但热闹的出行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我国每年节假日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年总量的30%以上,其中私家车追尾、大巴侧翻、火车/飞机颠簸导致的跌倒损伤占比超60%;与此同时,晕车晕船晕机(统称“晕动症”)困扰着约30%的短途旅行者,而长途飞行中的耳压不适、气压性中耳炎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乘客遇到突发情况时因缺乏应急知识,要么盲目搬动伤者加重损伤,要么错误处理延误抢救时机(比如给心梗患者喂水、给低血糖昏迷者强行进食)。本篇作为系列首篇,聚焦“交通意外场景下的医疗应急”,从车祸现场急救、晕动症科学应对、交通工具内突发疾病处理三大高频问题切入,结合真实案例与医学指南,教你用“黄金5分钟”守护生命安全,让每一次出发都无后顾之忧。
一、车祸现场:分秒必争的“生命博弈”——从环境安全到科学施救
(一)第一反应:先保环境安全,再救人
无论是自驾游途中追尾,还是乘坐大巴遭遇侧翻,第一步永远是确保救援环境安全——这是许多乘客容易忽略却最关键的步骤。若车辆停在高速公路中间,后方车辆可能因视线盲区(尤其是夜间或雨雾天)再次撞击;若大巴翻入山沟,悬崖边可能有落石或二次滑坡风险。
- 1.熄火+拉手刹+开双闪:如果是自己驾车发生事故,立即熄火(防止车辆电路短路引发火灾),拉紧手刹(避免溜车),打开车辆双闪灯(夜间还需开启示廓灯),让后方车辆第一时间注意到异常。
- 2.放置三角警示牌:普通道路(如国道、省道)应在车后50-100米处放置(高速公路需150米以上,夜间或雨雾天延长至200米);若警示牌丢失,可用颜色鲜艳的衣物(如红色外套、反光背心)替代,但优先选择专业设备(反光效果更强)。
- 3.观察周围风险:快速查看是否有漏油(汽油味)、起火(冒烟或火花)、电线掉落(噼啪声或地面麻感)、悬崖/深沟(落石风险)。若有上述情况,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至少50米外,远离车道和危险源),并通过对讲机或手机(若有信号)呼叫救援。
(二)伤情评估:用“C-A-B-D”原则抓住黄金时间
车祸伤员常伴随多发伤(如骨折合并内脏出血、颅脑损伤合并脊柱损伤),盲目搬动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国际通用的急救顺序是“C-A-B-D”(循环-气道-呼吸-神经功能),普通人只需掌握核心步骤:
1. 检查意识与呼吸(最优先)
轻拍伤者肩膀并大声呼喊:“您还好吗?”同时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
- •若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具体方法见下文)。
- •若无反应但有呼吸:将伤者调整为稳定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保持气道通畅,等待救援。
- •若有意识但呼吸困难:可能是气道阻塞(如口腔出血、呕吐物、血块堵塞),需清理呼吸道:→ 让伤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仰头,否则呕吐物易流入气管);→ 用手指(戴手套或包裹衣物)清除口中可见的固体异物(如食物残渣、血块);→ 若怀疑颈椎受伤(如头部有猛烈甩动史、颈部疼痛僵硬),禁止随意转动头部,用“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一手放在伤者前额向下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托住下颌向上抬,保持头部与脊柱在一条直线)。
2. 控制大出血(最致命)
车祸中最常见的致命伤是动脉破裂大出血(表现为伤口喷射状出血、血液鲜红,短时间内可流失全身血量的50%以上)。若未及时止血,5分钟内即可休克死亡。
- •直接压迫法(适用于大多数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紧急时可用撕开的衬衫、围巾)直接按压伤口,持续用力(力度以能止住血但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为宜,即按压后远端手指/脚趾仍能轻微活动)。若出血量大,可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绑止血带(如皮带、围巾、布条),但需记录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并尽快送医。
- •加压包扎法(适用于渗出状出血):若出血呈缓慢渗出(非喷射状),用干净布料覆盖伤口后,用绷带或布条加压缠绕(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3. 固定骨折(防二次损伤)
车祸中四肢骨折(如手臂、腿部)较为常见,若未固定就随意搬动,骨折断端可能刺破血管/神经,导致大出血或瘫痪。简易固定方法:
- •上肢骨折:用木板(或杂志、硬纸板)垫在手臂下方,用布条或围巾将手臂固定在身体侧(肘关节弯曲90°);若无固定材料,可将受伤手臂屈肘90°,用三角巾(或围巾)悬吊于胸前。
- •下肢骨折:用两块木板(长度需覆盖髋关节至脚踝)分别放在大腿和小腿外侧,用布条捆绑固定(注意绑在木板与肢体之间,避免直接勒皮肤);若只有一块木板,可放在小腿外侧,同时用健侧腿与伤腿捆绑在一起(起到临时固定作用)。
(三)特殊人群重点关注
- •儿童:安全座椅未系紧的孩子可能在撞击中被甩出,优先检查是否有头部外伤(囟门隆起、呕吐)、颈椎损伤(哭闹时头部无法稳定)。搬运时需用“婴儿提篮式”固定(用衣物卷成卷垫在颈部两侧)。
- •孕妇:避免腹部受压,若孕妇出现腹痛(可能胎盘早剥)或阴道流血,需平卧并垫高臀部(减少出血),立即呼叫120。
二、晕车晕船晕机:别让“难受”毁了假期——从预防到急救的科学方案
(一)为什么会出现晕动症?
晕车、晕船、晕机(统称“晕动症”)的本质是感官冲突——眼睛看到车内静止的座椅/机舱内壁(相对静止),但内耳的前庭器官(负责平衡感知)却感受到车辆的加速、减速、转弯或飞机的颠簸(运动状态),大脑接收到的信号矛盾,从而触发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儿童(前庭发育不完善)、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影响)、偏头痛患者(前庭敏感度高)、空腹或过饱者(胃部状态加剧不适)。
(二)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出发前的“小心机”
- •选对位置:乘车选前排靠窗位(视野开阔,减少视觉与平衡觉冲突);乘船选中层靠船尾舱室(晃动相对较小);乘飞机选机翼附近座位(颠簸最轻)。
- •避免空腹或过饱:出发前1小时吃少量清淡食物(如饼干、面包、香蕉),避免空腹胃酸刺激加重恶心;忌油腻、辛辣(如炸鸡、火锅)、高脂食物(延缓胃排空,诱发呕吐)。
- •药物干预:提前30分钟服用晕车药(如茶苯海明片、东莨菪碱贴片)。儿童可选晕车贴(贴在耳后),但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东莨菪碱类药物;晕车药可能引起嗜睡,驾车者慎用。
(三)发作时的应急处理:快速缓解的“小妙招”
- •停止看书/玩手机:视线固定在前方远处(如地平线、远山、机翼),减少视觉与平衡觉的矛盾;闭眼休息也能降低前庭刺激(减少大脑接收的混乱信号)。
- •按压穴位:内关穴(手腕内侧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是止吐要穴,用拇指按压并揉动(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3-5分钟;合谷穴(拇指与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处)也有缓解头晕的作用。
- •通风换气:打开车窗/空调外循环(避免闷热缺氧加重恶心),若乘船/飞机,到甲板/舱门处呼吸新鲜空气(但避免吹冷风直吹后颈)。
- •生姜/薄荷辅助:咀嚼生姜片(或含姜糖)能抑制胃肠蠕动;闻薄荷精油(或清凉油)可通过嗅觉刺激缓解恶心感;若无生姜,可用柠檬片代替(酸味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反胃)。
三、交通工具内的突发疾病:这些“小状况”可能要命——心梗、哮喘、低血糖的急救指南
除了车祸和晕动症,长途出行中还可能遇到心绞痛、哮喘发作、低血糖昏迷等急症,掌握基础应对技能能救命。
(一)心绞痛/心梗:硝酸甘油不是万能药
若同行者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像石头压着胸口)、向左肩/背部放射、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可能是心绞痛或心梗(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中老年人)。
- 1.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如从座位上起身),就地平卧或半卧(减少心脏负担),解开衣领扣子(保持呼吸通畅)。
- 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若有随身携带),若5分钟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若患者有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规格),可嚼碎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
- 3.禁忌:若患者血压低(收缩压<90mmHg,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或心率过慢(<50次/分,摸脉搏很弱),禁止用硝酸甘油(可能加重低血压);若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立即呼叫120(心梗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2小时内)。
(二)哮喘急性发作:别等“缓一缓”
哮喘患者若在密闭车厢/机舱内闻到异味(如香水、烟雾)、冷空气刺激,或因情绪紧张,可能突然喘不上气(听到“哮鸣音”,像拉风箱的声音)、嘴唇发紫、端坐呼吸(被迫坐起来才能呼吸)。
- 1.帮助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手撑膝盖),放松衣物(避免束缚胸部)。
- 2.立即使用随身携带的沙丁胺醇气雾剂(摇匀后深吸气同时按压喷头,吸入后屏气10秒),若症状未缓解,5-10分钟可重复使用1次(最多3次)。
- 3.若无药物:可让患者用纸巾卷成筒状罩住口鼻(过滤部分刺激性气体),并尽快转移到通风处(如大巴靠窗位、飞机舱门附近);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立即呼叫120并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
(三)低血糖昏迷:糖果能救命
糖尿病患者或空腹赶路的乘客,若突然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可能是低血糖(血糖<3.9mmol/L)。
- 1.立即让患者吃1-2颗糖果(或喝半杯果汁/含糖饮料),15分钟后若仍无缓解,重复补充并监测症状。
- 2.若患者已昏迷:切勿强行喂食(防止窒息),应将其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并拨打120;若有血糖仪,可测血糖确认(但优先处理昏迷状态)。
结语:应急知识是“隐形的安全带”
交通意外与旅途急症看似遥远,却可能在不经意间降临。掌握这些医疗应急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和家人,更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助他人。记住:冷静判断+科学操作=生命的希望——当你能在车祸现场正确止血、在晕车时快速缓解不适、在他人突发心梗时递上硝酸甘油,你就成为了假期出行中最可靠的“守护者”。下一篇我们将聚焦“户外探险篇”——爬山扭伤、蜂蜇虫咬、失温中暑时,如何用“野外智慧”化险为夷?关注我们,假期出行更安心!
- •第二篇《户外探险篇:爬山扭伤、蜂蜇虫咬、失温中暑,野外遇险如何自救?》
- •第三篇《住宿安全篇:酒店火灾、温泉晕厥、蚊媒传染病,住得舒服更要住得安全!》
- •第四篇《饮食健康篇:海鲜中毒、急性肠胃炎、食物过敏,吃货的“保胃战”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