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10月1日起,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十大类行为实施“零容忍”政策。一旦触碰这些红线,不仅面临执业风险,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这份被业内称为“最严医疗禁令”的文件,将对全国数百万医务工作者产生深远影响。究竟哪些行为被划入禁区?背后又释放出哪些政策信号?一起来看。医疗文书是记录诊疗过程的核心载体,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新规明确,任何形式的病历伪造、检查报告篡改、诊断证明虚开等行为,一经查实,涉事医务人员将面临暂停执业、吊销执照等处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以往偶有发生的“人情病历”、“虚假诊断”等现象,将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政策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文书三级质控体系,确保每一份文书真实、准确、完整。新规重申医务人员必须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开展诊疗活动。医师不得从事护理工作,护士不得开具处方,中医师不得开展西医手术等界限被再次明确。对于跨专业执业行为,文件要求医疗机构立即整改,对拒不纠正的个人和单位实行“双罚制”。这一规定旨在保障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避免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医疗风险。CT“满天飞”、抗生素“随手开”的过度医疗行为被明令禁止。新规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循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杜绝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用药。政策首次明确了过度医疗的界定标准,包括:无指征检查、小病大治、延长住院时间等。医疗机构需建立处方点评和医疗质量评估机制,对存在过度医疗行为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公示和惩处。“飞刀费”、“红包费”等各类违规收费行为被全面禁止。新规要求所有医疗费用必须通过医院财务系统统一收取,严禁医务人员以任何名义私自收费。政策还明确规定了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对于分解收费、重复收费等变相涨价行为,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科室负责人的双重责任。医务人员变身“销售员”向患者推荐保健品、化妆品或其他商业产品的行为被明令禁止。新规切断了医务人员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不正当联系,要求回归医疗本质。同样被禁止的还有参与医美咨询、健康产品推广等商业活动。政策旨在重建医患信任,确保医疗决策完全基于患者需要,而非经济利益。药品回扣、器械回扣、耗材回扣等各类形式的商业贿赂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新规要求医务人员签署廉洁承诺书,并建立医药代表接待登记制度。文件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不得参加可能影响医疗公正的宴请、旅游等社交活动,不得收受任何形式的“学术赞助”。违规者除受到行业处罚外,还可能面临商业贿赂罪的刑事追究。在信息时代,患者隐私保护尤为重要。新规加重了对患者隐私泄露的处罚力度,明确规定未经患者同意,不得收集、使用、泄露其个人信息。包括随意讨论患者病情、在社交媒体分享病例、未经授权查阅病历等均属违规行为。政策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患者信息分级授权制度,确保数据安全。虚假病假条、虚假健康证明、虚假医学鉴定等行为被严格禁止。新规明确医学证明必须基于客观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不得应患者要求出具不实证明。文件要求建立医学证明电子追溯系统,实现开具、审核、使用全过程留痕。对参与骗取医保基金、工伤认定等欺诈行为的人员,将依法从重处罚。“见死不救”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新规要求医务人员对需要急救的患者必须立即采取救治措施,不得因费用、手续等问题拒绝或拖延急救。政策同时建立了免责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勇于施救,只要按照诊疗规范操作,即使救治不成功也可免于责任追究。这一规定平衡了救治义务和执业风险。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新药、新器械的临床试验被明令禁止。新规要求所有临床研究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文件严格规定了临床试验的准入条件和监管要求,对违规开展“实验性治疗”的机构和个人,将处以高额罚款并取消相关资质。十大禁令的出台,反映了医疗卫生领域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政策不仅针对个别违规行为,更旨在构建一套长效监管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多处强调“建立诚信档案”、“完善举报制度”、“强化日常监督”,表明监管重点从事后惩罚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医务人员而言,这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助于减少执业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执业环境。对患者而言,新规实施将提升医疗服务的可预期性和安全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医焦虑。十大红线的划定,标志着我国医疗监管进入精细化、标准化新阶段。随着年底临近,各级医疗机构已开始组织学习培训,调整内部管理制度。可以预见,新规的实施将深刻影响医务人员的日常执业行为,重塑医疗行业的生态。只有守住这些底线,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实现医患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