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再现分水岭,跨国药企遭遇滑铁卢
近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简称“国采”)第十一批中选结果正式公布,结果令人瞩目:原研药企在这次集采中几乎“全军覆没”,成为历次国采中原研药表现最为惨淡的一次。数据显示,本次集采涉及品种数量创历史新高,但外资原研药中选率不足5%,与以往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国内制药企业的强势崛起,也预示着中国医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带量采购政策进入深水区,跨国药企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华战略定位。
国采十一次历程回顾:从试探到常态化的演变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始于2018年,首次“4+7”试点拉开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序幕。经过十一批次的实践,集采已然从探索性尝试转变为常态化制度。前几批集采中,原研药虽然价格远高于国产仿制药,但仍能凭借品牌效应和医生患者偏好保持一定市场占有率。然而,随着集采规则不断完善,原研药的市场优势逐渐被削弱。尤其是在第七批集采后,原研药中选数量开始大幅下滑。本次第十一批集采中,原研药的惨淡表现标志着集采政策已经进入全新阶段,价格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数据分析:原研药惨淡表现的具体体现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第十一批集采涉及药品品种超过60个,是历次集采中品种数量最多的一次,涵盖抗肿瘤、内分泌、心血管、抗感染等多个治疗领域。然而,在最终中选结果中,外资原研药企中选品种不足3个,中选率创下历史新低。以某知名跨国药企的降糖药为例,该药品专利到期已有一段时间,但在此前仍保持较高市场份额。本次集采中,国产仿制药报价仅为原研药的十分之一,导致原研药最终出局。类似情况在多个品种中均有发生,原研药企要么因价格远高于仿制药而直接出局,要么在较差顺位中选,获得极少采购量。从降价幅度来看,本次集采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7%,部分品种降价超过90%。在如此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原研药企难以跟上国内企业的步伐,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局面。
原研药溃败背后的多重因素分析
价格因素是原研药出局的首要原因。原研药研发成本高,定价通常远高于仿制药。在带量采购的“价低者得”规则下,原研药难以在价格上与仿制药竞争。尤其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国产高质量仿制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已接近原研药,进一步削弱了原研药的价格优势。政策导向加速了原研药的退场。带量采购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负担。在这一政策导向下,高价原研药自然成为重点冲击对象。同时,国家鼓励药品创新与仿制并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更优的产品。国内制药企业实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国内药企在研发能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数量大幅增加,为替代原研药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本次集采中,国内企业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不仅在中选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药品质量上也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医疗机构用药习惯悄然改变。随着集采常态化,医生和患者对国产仿制药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加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医疗机构更有动力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进一步压缩了原研药的市场空间。
市场影响分析:医药行业格局重构
原研药在集采中的溃败将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对跨国药企而言,传统“专利悬崖”模式已被颠覆。过去,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仍能凭借品牌优势维持较高价格和市场份额,但现在这一模式难以为继。跨国药企必须调整在华战略,加速引入创新药,同时重新评估成熟产品的市场定位。对国内制药企业来说,集采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中选企业可获得稳定采购量,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形成良性循环。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低价中标压缩利润空间,对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患者和医保基金,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减轻了医疗负担,提高了药物可及性。据初步估算,第十一批集采结果执行后,每年可为患者和医保基金节约超过100亿元。对整个医药行业,集采加速行业洗牌,促进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跨国药企的应对策略调整
面对集采带来的挑战,跨国药企已经开始调整在华战略。一方面,加速引入创新药成为共识。多家跨国药企表示将加大创新药引进力度,争取早日纳入医保目录。创新药由于专利保护,不受仿制药竞争影响,可以维持较高价格。另一方面,部分跨国药企开始调整成熟产品战略。有的选择与国内企业合作,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有的则重新评估产品线,考虑退出非核心品种市场;还有的探索零售药店、互联网医院等集采外市场。此外,跨国药企也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加强患者教育、深化医联体合作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弥补价格劣势。
集采政策的未来走向预测
第十一批集采结果公布后,集采政策的未来走向备受关注。首先,集采常态化制度化方向不会改变。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将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型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其次,集采规则可能进一步优化。在坚持“带量采购、量价挂钩”原则的同时,可能更加强调质量因素,避免单纯追求低价。例如,进一步细化质量评价标准,考虑引入综合评分法,平衡价格和质量关系。第三,集采与其他政策协同性将增强。带量采购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分级诊疗等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行业长远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带量采购在降低药品价格方面成效显著,但也要关注其对行业创新的潜在影响。药品研发需要大量投入,如果企业利润空间被过度压缩,可能影响研发投入积极性。因此,需要在降低药品价格和鼓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对监管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设计,既确保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又为创新留出适当空间。例如,对真正创新的药品给予合理溢价,保护知识产权,激励企业投入研发。对制药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跨国企业,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国内企业不应满足于仿制药价格战,而应加大研发投入,向创新药转型;跨国企业则需要接受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调整定价策略和产品组合。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继续推进临床合理用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品,避免“一刀切”使用中选药品或盲目追求原研药。
结语:中国医药市场进入转型关键期
第十一批国采结果揭晓,原研药几乎“全军覆没”,标志着中国医药市场进入转型关键期。带量采购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深刻改变着市场格局和行业生态。短期内,药品价格下降趋势仍将持续,患者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长期看,行业洗牌加速,创新能力强、成本控制优秀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跨国药企,中国市场依然充满机遇,但需要调整策略,从依靠原研药高定价模式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于国内药企,集采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但也要警惕低价竞争陷阱,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带量采购只是其中一环。未来,还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药产业得发展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