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权限突然被锁,所有药品耗材流水要逐笔核对!""财务科三天没下班,连2018年的采购单都要翻出来!"最近,一场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主导的"深度查账"行动,正让全国多地三甲医院经历前所未有的"合规大考"。据权威媒体披露,这场始于2024年下半年的专项审计,已覆盖至少12个省份的30余家大型公立医院,部分医院甚至因账目问题被责令暂停新设备采购——这场被业内人士称为"医疗反腐2.0版本"的行动,正在揭开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神秘面纱。
一、第三方入场:从"内部自查"到"专业穿透式审计"
"以前也有检查,但多是医保局或卫健委的工作人员来查病历、看收费,这次完全不一样。"东部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副院长向记者透露,此次审计团队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委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专业团队执行,"他们带着智能查账系统,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连十年前的药品进销存记录都能秒级调取。"9月24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医保局发布一则医保基金检查公告。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医药机构对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了新一轮医保基金严查行动。
《公告》指出,本轮共检查医药机构305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含卫生室)129家,定点诊所80家,定点零售药店91家。
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充分发挥大数据筛查优势,提升智能监管的靶向性和实时性,深入检查:
医药机构超量开药、串换诊疗项目、村卫生室医保刷卡结算与卫生院调拨药品数量及金额不一致、重复开药、超标准收费、中药饮片加价销售、限制性用药、超项目内涵收费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管检查。
目前针对当前医保基金的主体机构已扩展到定点医院、诊所和药店,而大数据+第三方机构的深度查账手段,更是被全国多个省市监管部门广泛采用其中。
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检查,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带来了更专业的"穿透式审计"模式:
- •横向到边:不仅核查财务账本,更延伸至药品采购目录制定、高值耗材遴选流程、设备招标参数设置等决策环节;
- •纵向到底:从临床科室领用记录追溯到供应商供货单据,甚至调取物流公司的配送清单交叉验证;
- •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药品用量异常波动""同一供应商连续中标""设备折旧年限不合理"等20余个风险指标自动预警。
"我们医院光是药品采购台账就调出了20万条数据,第三方团队用算法筛出了37笔‘临近有效期集中采购’的可疑记录。"中部某肿瘤专科医院药剂科主任坦言,这种"显微镜式"的检查方式,让过去靠人工难以发现的隐蔽问题无所遁形。
二、查账现场直击:这些"潜规则"浮出水面
随着审计深入,多家医院陆续暴露出触目惊心的管理漏洞。南方某三甲医院被查出:
- •设备采购"定制标书":一台进口直线加速器的招标文件中,技术参数竟精确到"必须兼容某进口品牌的专用配件",导致竞标企业仅剩一家关联公司;
- •耗材"带金销售"链条:某品牌心脏支架的采购价是出厂价的3.2倍,其中15%的差价通过"学术会议费""设备维护费"等名义回流至个别科室;
- •药品"拆零销售"猫腻:将单价超百元的抗癌药拆分成小包装,通过虚增处方量套取医保资金,单月异常处方量达127份。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医院存在"账实分离"的操作——财务账目显示某类耗材库存为零,但仓库实际积压了价值数百万元的过期产品;还有医院将"患者自费项目"混入医保报销目录,通过篡改ICD编码(疾病诊断代码)骗取医保基金。"这些问题不是孤例。"参与过多次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王立(化名)告诉记者,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重业务轻管理"现象,叠加药品耗材"以耗养医"的历史惯性,导致部分管理者把科室承包、设备投放当成了"创收捷径",最终形成"采购-使用-回扣"的利益闭环。
三、整改风暴来袭:从"退钱补漏"到"制度重塑"
面对审计暴露的问题,各地医院的反应堪称"雷霆速度"。记者了解到,仅华东地区就有7家医院连夜召开整改会议,采取的措施包括:
- •立即停用可疑供应商:某医院在审计组指出某试剂供应商存在"围标嫌疑"后,24小时内终止合作并封存库存;
- •重新核定收费标准:西南某三甲医院对38项"打包收费"项目进行拆分,取消其中12项缺乏成本依据的附加费用;
- •全员合规培训:华中地区多家医院组织财务、采购、临床科室负责人参加"医疗卫生经济法规"专题学习,重点讲解《反商业贿赂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我们不仅要退钱,更要堵住漏洞。"西部某省级医院院长在整改动员会上强调,该院已成立由纪委书记牵头的"阳光采购委员会",所有超过50万元的设备耗材采购必须经过"需求论证-市场调研-专家比选-纪委备案"四道关卡。更关键的是,多省已将审计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院长绩效直接挂钩——某三甲医院因连续两年被查出账目问题,其院长年度考核直接被评为"不称职"。
四、深层透视:为什么需要第三方"查账"?
这场审计风暴的背后,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此前公开表示:"公立医院不是‘独立王国’,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年诊疗量超80亿人次,占全国总诊疗量的85%以上,但其收支结构长期存在"药品收入占比过高""检查检验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
- 1.专业性不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拥有丰富的反舞弊经验,能精准识别"隐蔽性利益输送";
- 2.独立性更强:相比行政内部检查,第三方与医院无隶属关系,更能保持客观公正;
- 3.技术手段先进: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应用,让"事后追责"转向"实时监控"。
"这不仅是查账,更是在重建医患信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李强指出,当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大处方""滥检查""吃回扣"等乱象将失去生存土壤,最终惠及的是每一位普通患者。
结语:医疗回归公益,从"算清账"开始
这场席卷全国的"深度查账"行动,绝非简单的"秋后算账",而是医疗领域"刮骨疗毒"的关键一步。正如一位参与审计的专家所言:"只有把医院的‘钱袋子’管住了,才能把医生的‘笔杆子’管好;只有把经济运行的漏洞堵上了,才能把患者的‘救命钱’守牢。"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或许暂时感受不到审计现场的紧张氛围,但未来去医院看病时,药品价格会更透明,检查项目会更合理,医保报销会更精准——这,就是"查账风暴"带给每个人最实在的好处。(本文综合国家卫健委官网、财政部公开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部分人物使用化名。持续关注医疗改革动态,请点赞关注,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