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飞行检查”成为医疗行业的“年度热词”
最近,医疗圈的从业者们可能都感受到了同一个关键词的高频出现——“飞检”。从三甲医院到基层诊所,从药品耗材供应商到第三方检测机构,一场覆盖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管风暴正以“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席卷全国。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飞行检查312次,覆盖医疗机构1876家,查出涉嫌违规金额超28亿元;而2025年开年仅三个月,已有超过50个省份启动专项飞检,重点锁定“药品耗材集采执行”“医保基金使用”“DRG/DIP支付改革合规性”等核心领域。这场被称为“医疗行业最严监管年”的行动,不仅关乎医院的“钱袋子”,更直接影响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每一家医疗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每一位患者的就医体验。那么,2025年的飞检到底“查什么?怎么查?谁会被重点关注?医疗机构和企业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用一篇深度解读,带你看懂这场监管风暴背后的逻辑、红线与机遇。
一、飞检升级:2025年“精准打击”的四大核心战场
今年的飞检绝非“例行巡查”,而是带着明确的问题导向和数据支撑的“精准手术刀”。从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2025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方案》《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要点》等文件来看,监管重点已从“广撒网”转向“抓关键”,具体聚焦以下四大领域:
(一)医保基金:从“有没有骗保”到“怎么不合理用”
过去飞检常被贴上“抓骗保”的标签,但2025年的检查维度更立体——不仅要查“虚构诊疗项目”“盗刷医保卡”等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更要揪出“过度医疗”“分解收费”“串换药品”等隐蔽的“合理外衣下的不合理”。典型案例:某三甲医院2024年被飞检查出,将普通门诊输液(医保支付标准50元/次)拆分为“静脉注射+药物配置”两项(分别收费30元+40元),单次费用虚增20元,全年涉及违规金额超300万元;另一家县级医院则通过“将低价国产耗材串换为进口品牌”(如普通止血纱布串换为含特殊涂层的进口止血材料),套取医保基金超500万元。2025年新动向:医保部门已与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比对诊疗行为与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进销存记录。例如,某患者住院期间使用了5种辅助用药(指南推荐不超过3种),或同一类检查(如CT)在7天内重复开展且无病情变化说明,系统会自动预警并列为飞检重点。
(二)集采执行:从“报量”到“使用”的全流程追踪
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是国家降低群众就医负担的核心政策,但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报量虚高(为了多拿配送权)—实际使用不足(优先用高价非集采产品)—拖欠货款(影响企业现金流)”的违规链条。2025年飞检将重点盯紧三个环节:
- •报量真实性:检查医院年初上报的集采品种需求量是否与实际诊疗需求匹配(例如某社区医院上报“心脏支架年用量100个”,但实际服务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仅50人,明显虚报);
- •使用规范性:是否存在“只采购不使用”(集采产品积压仓库)、“优先使用高价非中选产品”(如集采心脏支架价格700元/个,但医生推荐患者使用2800元的进口支架);
- •回款及时性:是否按合同约定在30-60天内向企业支付货款(部分医院拖延半年以上,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过度”与“不足”的双向纠偏
“以患者为中心”不是口号,2025年飞检对医疗行为的合理性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既要打击“小病大治”(如普通感冒开一周抗生素、无指征做PET-CT),也要警惕“该查不查”(如急诊患者未及时做心电图导致心梗漏诊)。
- •是否严格执行“临床路径”(同一疾病在不同医生的诊疗方案差异过大);
- •是否存在“过度检查”(如门诊患者无特殊情况却被要求做全套肿瘤标志物筛查);
- •是否落实“合理用药”(抗生素使用强度是否符合WHO推荐的≤30DDD/千人天标准);
- •急诊急救流程是否规范(如胸痛中心是否能在“黄金120分钟”内完成溶栓治疗)。
(四)民营医疗机构与新兴业态:“野蛮生长”后的规范期
近年来,民营医院、互联网医疗、医美医疗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但也成为违规高发区。2025年飞检特别强调对这类机构的“穿透式监管”:
- •民营医院:重点查“虚假宣传”(如宣称“治愈率90%”但无临床数据支撑)、“术中加价”(手术中临时告知需要额外付费项目)、“超范围执业”(诊所开展只有三级医院才能做的手术);
- •互联网医疗:检查线上问诊是否“先诊断后开方”(严禁仅凭患者自述就开处方药)、电子处方是否可追溯(医生资质、药品配送记录是否完整);
- •医疗美容:严打“非法使用玻尿酸/肉毒素”(未取得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产品)、“虚假疗效承诺”(如“一针瘦脸永久有效”)。
二、飞检“工具箱”升级:大数据+暗访+回头看,让违规无处遁形
今年的飞检手段堪称“科技+人力”的组合拳,医疗机构想靠“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几乎不可能。
(一)数据先行:智能监控系统“预判风险”
医保部门已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通过分析海量诊疗数据(如单病种费用、药品使用频次、检查阳性率等),自动标记异常行为。例如:某科室的“平均住院日”突然缩短30%但治愈率不变,可能涉嫌“分解住院”(让患者出院后短时间内再次入院);某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占比”长期高于科室平均水平,可能被列为“过度用药”重点对象。
(二)暗访突袭:真实场景还原“最严考验”
除了常规的资料调阅,飞检组会以“患者家属”“医药代表”等身份暗访,核查医院的实际操作。比如:假装患者咨询“不做某项检查能否出院”,观察医生是否坚持合理诊疗;以供应商名义接触库房人员,核实耗材进销存记录是否与系统一致(曾有医院库房账本显示“某高值耗材库存100个”,但实际只有20个,其余被挪用或串换)。
(三)回头看+联合惩戒:“一次违规,长期影响”
对于2023-2024年被查过的机构,2025年会进行“回头看”,重点检查整改是否到位;若发现屡查屡犯,则会联动卫健部门降低医院评级、限制医保定点资格,甚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涉事医务人员,可能纳入“黑名单”,影响职称晋升、多点执业等。
三、医疗机构与企业必读:如何从“被动迎检”到“主动合规”?
面对飞检,抱怨“管得太严”没有意义,关键是读懂监管背后的逻辑——国家要的是“规范发展”,而非“一刀切打压”。对于医疗机构和上下游企业来说,与其焦虑,不如主动适应规则,将合规转化为竞争力。
(一)医疗机构:建立“全员合规”文化,做好这5件事
- 1.数据清底:立即梳理近3年的医保结算数据、药品耗材进销存记录、诊疗项目收费明细,重点核对“高值耗材使用”“异常费用增长”“集采产品报量与实际用量”三大模块,提前发现问题并整改。
- 2.流程再造:修订临床诊疗规范,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写入科室考核指标(例如:将抗生素使用强度与医生绩效挂钩);设立“医保专员”岗位,负责审核每份出院病历的合规性。
- 3.培训常态化: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尤其要针对“容易踩雷的场景”(如患者要求开“人情方”、医药代表暗示多用某品牌药品)开展案例教学。
- 4.信息化赋能:接入医保部门的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查看本院的“风险预警清单”;利用HIS系统设置“诊疗行为自动拦截”功能(例如:当医生开具“无指征的高价检查”时,系统弹窗提醒并需上级医师审核)。
- 5.患者沟通:在门诊大厅、病房张贴“医保违规举报电话”,主动向患者解释“为什么不能做某些检查”“集采药品和原研药的区别”,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纠纷。
(二)医药企业:从“关系营销”转向“价值服务”
对于药品和耗材供应商来说,飞检不仅监管医疗机构,也会倒查企业的“合规链条”——是否存在“带金销售”(通过回扣诱导医院多用产品)、“窜货套现”(将低价集采产品转移到非集采渠道销售)、“数据造假”(虚报库存或销量)。
- •严格管理销售团队:禁止向医务人员提供“讲课费”“礼品”等变相利益(2024年已有超20家药企因商业贿赂被列入医保失信名单);
- •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集采中选企业必须按合同足量供货,且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曾有企业因“中标后降低生产标准”被取消资格);
- •提供专业服务: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例如:为医院提供耗材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协助科室优化库存管理),用专业能力赢得信任。
结语:合规不是束缚,而是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
飞检的本质,是为医疗行业“排雷”。它淘汰的是靠违规牟利的“劣币”,保护的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币”。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合规意味着更低的运营风险、更可持续的口碑积累;对于企业而言,合规意味着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更长期的合作机会;而对于患者而言,合规意味着更安全的诊疗、更公平的医疗资源分配。2025年的飞检风暴或许让人“压力山大”,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那些提前布局合规、主动适应规则的企业和机构,将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