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医疗质量安全警钟再鸣:华西四院涉病历造假事件引多方关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以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重点,围绕七大突出问题展开整治: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机制缺失、医疗文书书写及管理不规范、医院管理不到位、电子病历系统管理漏洞、医德医风建设薄弱等。该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治理,筑牢医疗安全底线,保障患者权益。
在国家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监管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因疑似违反《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规定,卷入一起在校大学生死亡事件的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4年12月27日,四川大学学生洛某(化名)因“胸部不适”前往华西四院胸外科就诊。检查发现“前纵隔肿物”后收入院治疗,后续接受纵隔肿物穿刺活检,但术后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幸离世。家属封存病历后发现诸多疑点,遂向当地卫健部门投诉。
成都市武侯区卫生健康局调查回复显示,已针对该院“涉嫌违反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行为”立案调查,并现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立即自查整改。
家属洛先生(化名)指出,病历中存在多处“不符合常理”的记录:
时间逻辑冲突:2025年1月7日的病例讨论及查房记录内容,与1月9日、10日的检查报告完全一致,疑似“事后补写”;
治疗记录矛盾:1月7日副主任医师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均记载“予以舒普深抗感染治疗”,但患者实际用药始于1月13日,家属认为延误治疗与死亡相关;
查房记录失实:部分查房记录显示医护人员在患者“外出检查不在病房”时段仍进行查房,与护理记录中“患者外出未在病房”的事实直接矛盾;
死亡诊断存疑:死亡证明书中的“前纵隔肿物(混合型生殖源性?)伴双肺转移、骨髓侵犯”被院方及卫健局专家明确回复“无病理依据”。
抢救延误:患者病情危急转入ICU时,因“无法连接氧气”导致抢救严重延迟,暴露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应急处置机制存在漏洞;
记录自相矛盾:2025年1月1日主任医师查房记录显示“控制体温对症治疗”,但当日护理记录中无患者发热体征,管床医生回应“不记得是否来过医院”,凸显管理混乱。
洛先生提供的录音显示,管床上级医生明确表示:“胸外科主要收治肺部和食管肿瘤,该年轻患者情况罕见,四院无心脏大血管外科,做不了手术,建议转院。”但这一关键信息未告知患者及家属。
洛先生提出三大核心问题:
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双肺CT均正常,为何短短几天出现“双肺转移”?院方解释“暴发性转移”缺乏依据;
管床医生明知手术无法开展却未告知转院建议,为何违背上级医嘱且不采取必要诊疗措施?
病历中大量“失真造假”内容为何被简单归为“书写不规范”?
此外,家属提供的录音中,管床医生直言“病历没有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有专家讨论录音显示医院承认承担“45%责任”,但院方始终未给出明确解释。
华西四院: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暂无定论,暂不接受采访”;
武侯区卫健局:工作人员称,收到投诉后立即启动调查,已于2025年4月8日立案,预计90-180天内作出处理决定。调查回复明确该院“涉嫌违反《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一名在校大学生因“胸部不适”入院数日便失去生命,死亡原因至今未明,病历争议更让公众对医疗安全产生深切担忧。若为正常死亡,为何病历被指造假?若医院确存责任,又该如何回应家属诉求?
当前,国家正以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医疗质量提升,而此类事件恰为行业敲响警钟:医疗机构必须时刻绷紧“医疗安全弦”,将制度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重视患者生命权与健康权,避免专项整治沦为“纸上功夫”。
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本报将持续关注后续处理结果,呼吁相关部门以透明、公正的调查回应社会关切,为医疗安全筑牢制度防线。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