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家里老人从三甲医院出院后,想转回社区医院做康复,结果社区医生不敢接,说检查设备不全,药品种类也不够。这种情况现在还真不少见,明明医联体都建了好几年了,怎么转诊还这么费劲呢?
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就像两个不同频道的电台,各唱各的调。三甲医院床位常年爆满,每天光是应付门诊都忙不过来,哪有动力把康复期的患者往下转?反过来看,基层医院接个术后康复患者,挣的绩效还不够交水电费,积极性自然高不起来。
有个数据挺扎心的,某地乡镇卫生院两年里向上转诊的人次少得可怜,而下转记录直接挂零。这就好比快递站只收件不派件,快递柜迟早要爆仓。上海倒是摸索出新路子,三甲医院的专家直接到社区坐诊,慢性病患者下沉率硬是提到了40%,不过这种模式需要牵头医院真金白银投入人力成本。
现在去医院最烦什么?重复检查绝对排前三。你在三甲做的CT,转到社区医院还得重做一遍,说是“系统不兼容”。江苏有家医院搞了个转诊云平台,患者病历能直接传到接诊医生电脑上,住院申请也能线上审批,这才算把转诊变成了真正的“绿色通道”。
政策早就要求医联体内部信息系统互通,远程会诊、影像共享这些功能五年前就写进文件了。可现实是很多地方还在用纸质转诊单,患者拿着单子跑到下级医院,还得重新排队挂号,这和二十年前的看病方式有什么区别?
社区医院缺设备、少药品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个心梗患者康复后要用的抗凝药,社区药房压根没有,只能继续赖在三甲医院占床位。更尴尬的是有些社区医院连DR机都没配齐,想拍个X光还得去大医院。
人才短板更让人头疼。北京某医联体做过测算,要是基层医生能力提不上来,强行增加下转率反而会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这就好比让小学老师教高中课程,学生家长肯定不买账。现在有的地方搞“首席专家工作室”,三甲专家每周固定时间去社区带教,既看了病又带了徒弟,算是摸着石头过了河。
医联体转诊这盘棋要下活,关键得让每个棋子都找准位置。大医院主攻疑难杂症,社区医院守住健康管理,中间用合理的利益机制当粘合剂,拿信息化建设当高速公路。什么时候社区医生接得住、留得下患者,什么时候转诊才能真正转起来。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