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本文咱们聊聊基层医院怎么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让患者更满意。很多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挂号排长队、检查来回跑、取药等半天,折腾一上午还没看完病。这些问题其实都和服务流程设计有关。比如浙江某县域医院去年搞了个“一站式服务中心”,把检查预约和取报告整合到一个窗口,患者平均滞留时间直接少了四成。这说明只要找准问题、用对方法,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完全可以提升一个档次。
基层医院最常见的“卡脖子”环节就是挂号、检查和取药。
先说挂号,很多老人家习惯大清早去窗口排队,结果一等就是半小时。其实像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早就试过分时段预约,用电话、网站、自助机多种方式分流人群,高峰期人挤人的情况明显好转。
再说检查,有些医院抽血在一楼、B超在二楼、CT在三楼,患者拿着单子满楼跑,中间还得重复排队缴费。河南周口市有家医院在走廊加了自助缴费机,检查科室门口就能付钱,患者少跑一半路。
最后是取药环节,经常出现配药速度跟不上、叫号系统不灵敏的情况。四川某医院用PDCA循环分析发现,药剂科和门诊系统没联网导致信息延迟,后来打通系统接口,现在患者缴费后走到药房,药已经配好等着了。
现在医院管理有不少好用的工具。
先说PDCA循环这个管理法宝,浙江有家医院拿它来改进就诊流程:先做计划(比如要把抽血排队控制在15分钟内),执行时给采血窗口加派人手,每天统计排队时长检查效果,最后把成功经验固定成早高峰增开窗口的制度。
再说互联网+的应用,山东某社区医院搞了个微信预约系统,不仅能挂号,还能预约具体检查时间段。比如做B超可以选9:00-9:30这个时段,到了医院直接做,不用再等。还有家医院在候诊区搞了电子地图,像商场导航一样,输入科室名称就显示路线动画,找诊室快多了。
想知道流程优化有没有效果,得看实实在在的数据。现在常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平均候诊时间,比如从挂号到见到医生花了多久;
二是重复排队次数,比如做检查要跑几次窗口;
三是自助设备使用率,能反映信息化建设成效。
浙江那家搞一站式服务的医院就发现,推行三个月后,九成患者能在一个窗口办完所有手续,投诉量从每月20多起降到个位数。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是服务温度,安徽有医院在药袋上印用药提醒,在输液室放动画片,这些暖心事虽然不列入考核指标,但患者满意度调查时总会特别提到。
浙江那个典型案例值得仔细说说。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原先分散在3个楼层的检查预约、报告领取、发票打印合并到门诊大厅的服务台;
第二,给每个检查项目设定精确的时间段,像高铁票似的精确到30分钟以内;
第三,培训导诊员使用平板电脑实时查询各科室候诊人数,灵活调配资源。
现在患者做完检查,不用守着机器等报告,手机会收到取报告短信,复查时医生电脑里早就调出历史记录了。这种改造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关键是管理人员要愿意走出办公室,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
说到底,优化服务流程不是买几台机器、搞几个新系统就完事了。得像绣花一样细心,每个环节都琢磨怎么让患者少走一步路、少等一分钟。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里反复强调的“以患者为中心”,说的就是这个理。下次大家要是在医院看到新变化,比如挂号机变多了、指示牌更清楚了,别忘了这些细节背后都是医护人员和管理者在默默下功夫呢。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